全国站 [切换站点]
热门站点
当当鱼头条  >  技术分享  >  发病死鱼四五个月久治不愈,损失惨重?你是否也掉进了这5个误区?
发病死鱼四五个月久治不愈,损失惨重?你是否也掉进了这5个误区?
2023年10月31日 17:33   浏览:1031   来源:水产热点号

  之前,一位客户打来电话,说草鱼死了四五个月,久治不愈,损失惨重!面对困难,实在没办法,都准备放弃养殖了,给我打这个电话,是看还有没有办法。

  今年受疫情影响,我很少出去跑市场,不曾想安岳这位谢老板,几个月没有联系,竟然都有这般想法了,因为几年前,他还是干劲十足,不断的扩大养殖面积。所以今天把来把养殖中遇到的一些误区,从我父辈那一代人养鱼开始,再包括我上大学几年,工作十七年总结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一、病毒性的疾病当成细菌性的疾病来治疗   

 草鱼在750克以前,是容易发生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出血病。其特征是有四大特点:一是口腔上腭点状出血、鳍条、鳃盖发红;二是肌肉通红或是点状出血;三是肠道通红,或是有点状渗血点;四是鱼鳔发红,或是点状出血。

 当具有以上特征的三点,基本就可以高度怀疑是病毒性疾病,治疗用药,就需要按病毒性疾病来用药。如外用药,不去使用刺激性大的消毒剂,改用温和杀菌的碘制剂。二是通过环境改良,避免使用杀虫剂和刺激性的消毒剂。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抗病毒药,如板兰根加上大剂量的维C,市售商品如五黄精华素、抗病毒液以及促进代谢的药等,作为前期的治疗用药,并在后期长时间的使用免疫多糖加鱼肠康,进行彻底治愈。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值得要强调的一点是,有的人一旦看到草鱼肠道里有一点黄色粘液,马上就排除病毒,其实这需要综合分析的,实践在才是检验对与不对的最好方法。再如鲤鱼的疱疹,同样是很多人看到鳃丝局部有溃烂、有炎症,就诊断为细菌性烂鳃,大错而特错。再如即便是在这些鱼的鳃丝上发现有寄生虫,此时仍然不能外用杀虫。

病毒性疾病的经验判断方法

 我们都很清楚,细菌性疾病当成病毒病来治疗,问题不大;可反过来,病毒性的疾病,当成细菌病来治疗,那有时可能就会死得更多。
在现场诊断时,如何快速的判断就变得至关重要。大家知道,一旦鱼发病,养殖户每天都面临着损失,根本不会给我们充足的时间,让我们先去做PCR,等结果出来后,再来开出处方。到时即便确诊是病毒,几天过去,可能鱼都死了一大半了,所以现实的做法还是经验判断起作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如何做出诊断呢?

首先有三个初步选项,我们可以就像做多选题一样,一项一项的对照选。

选项一   看是不是只死某一种鱼

如鲤鱼和鲫鱼的疱疹病毒病,同一塘鱼,虽然同时有草鱼、鲫鱼、鲤鱼或是花白鲢,但就只死鲤鱼,或是鲫鱼。有时还有更特殊的,同样是鲫鱼,也只死鲫鱼中的某一品种,而其他品种的鲫鱼却没事。

选项二  水温爆发病毒性病病的另一因素

比如疱疹病毒病,只发生在13-29摄氏度这个范围值内,一旦超出这个水温范围,则很少发病或是不发病。再如鲤春病毒病,也只是爆发在年初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发生。

选项三,那就是鱼种的规格

前面说了鱼的种类有助于判断是否是病毒性疾病,但鱼的规格同样可用于判断是否是病毒性疾病,如草鱼的呼肠孤病,是发生在草鱼规格在750克以下的草鱼,易发病毒性的疾病,而超这一重量的,只是发病,其影响也很小。

讲了前面列举的三项可以帮助判断外,具体到某一种鱼,其实也有具体的方法可以判断。
还是以草鱼为例,过去总结的发生呼肠孤病毒时,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红鳍红鳃盖性,二是红肌肉型 ;三是肠道出血型。后来我在实战中发现,其实好多水体,鱼鳔有点状充血,也是可以作为病毒性疾病的依据。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再如鲫鱼的鳃出血,则是鳃动一两下就有出血的现象。还有像鲤鱼的疱疹病毒,眼睛就会有凹陷,嘴的上沿凹凸不平,鳃丝发紫肿胀等。都是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当这些症状越多,那就越容易判断准确。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最后,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可以用到五黄精华液加复合碘分开释后,混在一起来外泼。内服可以用到病毒克星,加免疫多糖与维生C钠粉,内服四至五天。

二、真菌性疾病没有对症治疗  

真菌性疾病与细菌性疾病所不同,真菌很顽固,就像我们的脚气一样,往往治疗周期长,而且还有用到专门的药物。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鱼体一旦感染真菌,当我们发现体表的外菌丝时,其实体内的内菌丝已经长得很长了,这时病情就已经很严重了。所以给治疗增加了难度,尤其困难的是,好多感染真菌的鱼,往往面临鳃丝肿胀,影响鳃丝对溶氧的摄入,由于机体内缺氧,所以鱼吃料减少,或是不吃料,这进一步给治疗带来了难度。原本可以通过内服的,此时就只能外用,所以药效又会打折扣。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虽然治疗难度大,但也并不是不能治,在一线服务中发现,其实给养殖户带来损失最大的,还是由于检查中,好多人对疾病的诊断失误所致,未能检查出真菌,把真菌性疾病按照一般的细菌性疾病来治疗。

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物可以分成五类: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那另一类就是真菌界。由于真菌独特的细胞结构、生活方式与生殖方式,所以把真菌单列为一界。真菌的细胞分成细胞核、细胞膜和细胞壁三部分组成,现在开发的真菌类药品,都是在针对这三个部位进行药物靶点的开发。由于人的细胞结构中不存在细胞壁,所以理想中的抗真菌类药物应是针对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几丁质、葡聚糖和甘露糖开发,这样针对性强,副作用少。但限于人类对真菌细胞壁合成途径的认知,目前只有多氧霉素和日光霉素等少量药物,大多仅限于实验阶段,或是我孤陋寡闻,还没听说到或是查阅到。

另一类就是针对细胞核研发的真菌药物,但据我了解的情况,针对细胞核研发的抗真菌药物也很少,好像就只有一种5-氟胞嘧啶。为什么这么少呢?是由于真菌和动物都有细胞核,把细胞核的遗传信息转录、翻译作为药物靶点,由于真菌和动物细胞核的差异很小,药物作用于真菌也同样会作用于寄主细胞,所以副作用会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既要选出对真菌有抑制作用,又要对寄主细胞副作用小,选出适宜物药的概率就很低。

好了,前面说的两类情况,现在开发的抗真菌类药物都很少,现在市面上最多的还是针对真菌细胞膜开发的抗真菌药要多一点,这是由于真菌细胞膜的独特结构决定了的。具体什么差异呢?

真菌的细胞膜与动物的细胞膜结构大体相似,都含有糖蛋白和脂质;但不同的是,真菌的脂质中含有一种特有的成分麦角固醇,它在维持真菌细胞膜的正常生理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而动物的细胞膜脂质中却不具有这一成分。由于这一差异,现在大多数抗真菌性药物,都是根据这一特性开发的。通过抑制合成麦角固醇的酶制剂,使真菌的细胞膜受到破坏,从而达到抑制真菌生长繁殖的目的。如两性霉素B就是通过与麦角固醇的特异性结合,氟康唑、酮康唑和特比萘芬则是通过抑制酶制剂产生效果。

真菌中的脂质除了麦角固醇的特殊性外,鞘脂也与动物、植物中的在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过去一直被忽视,最新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或许以后会有更多关于这方面的新药研发。

除了根据以上理论研究,研制出的一些抑制真菌的药外,还有一些通过药物筛选获得的一些抗真菌药品,虽然试验获得有效数据,但对药物作用的药物靶点,抗真菌的机制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像平时我也喜欢拿各种各样成分的药,个人认为可能对真菌有效,就凭着感觉,有没有效果,试了才知道,经常去试,试得多了,自然也就会有一些心得体会。像三氯、苯扎溴氨、高锰酸钾对真菌的作用有限,如要达到抑制或是杀死真菌孢子,其浓度是非常高的。

而甲醛、戊二醛、聚维铜碘、五倍子其有效浓度,相对来说稍稍要低一点,其安全性也稍好一些,有的在生产中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使用剂量也是很大,主要也是用于浸泡用药。

以甲醛为例,当浸泡浓度达到20ppm才对真菌孢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果要具有杀灭效果,那浓度相应还要加大,同时还要延长浸泡时间,在25ppm时,要浸泡上一整天才有明显的杀灭效果。

另外,将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成合进行复配,如五倍子加戊二醛,药效会增加。这样的试验,今年只要有空,我都还会继续做下去,期望从中找出一种即有效,又成本又不高,而且在生产中又可行的药物。

关于真菌

在我们国家,渔药的研究是远落后于人药的研究的,现在使用中的许多渔药,大多都是在借鉴兽药或是人药的研究成果。所以在开发或运用上,特别是关于药理学的理解,和兽药或是人药就如出一辙。在水产上现在用得比较多抗真菌药物有:水杨酸、碘、硫谜沙星、五倍子等成分,大家都在用,但好像比被禁用的孔雀石绿的效果要差许多,这两年也有不少人在做这方面的探索。

有一大专院校的教授,曾推出了一款产品,我特意拿来试验过,按说明书使用,但没什么效果,我又给教授打电话,然后按其要求加量使用,如果要效果很好,则是加量加量再加量,细算下成本也不低。流水池或是鱼苗上用,成本还能接受,可要在大水面上使用,确实很有局限性。为了试出有效果的抗真菌药,不得不再来细梳一下现在用的比较普遍的一些抗真菌的药品。

第一类就是咪唑类。我们熟悉的治疗脚气的达克宁其主要成分酮康唑,就属于咪唑类。一些钓鲟鱼的钓鱼塘,一条鲟鱼重到几十上百斤,垂钓中经常拉伤,在冬天就容易得上水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就只能用达克宁涂摸的办法治疗有水霉的地方。

它的作用机制就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使麦角固酵合成受阻,破坏真菌细胞的完整性,使细胞内的物质外漏,从而达到抑制或是杀灭真菌的目的。与它相类似的药还有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和联苯苄唑等。
在咪唑类药物中,还有一个成分的药,虽然外用效果不是那么突出,但内服,却因为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在体内代谢低,口服吸收率高而且快,还不受食物和胃酸的影响等特点,对于深入肌肉里的真菌性疾病,可作为首选药物,它就是氟康唑。

第二类:多烯类药物。以两性霉素B和制霉素为代表,两者性质相当,只是制霉素的毒性更强。

其作用原理都是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相结合,使得细胞膜出现微孔,引起细胞内的物质外渗,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抑制或杀死真菌。

由于哺乳动物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同样含有固醇,所以多烯类药物对哺乳动物是有副作用的,存在溶血、肾脏损害等风险。

但值得庆幸的是,多烯类药物对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的亲和力大于在哺乳动物细胞膜上的亲和力,所以即使存在副作用的风险,但仍在可控范围内。另外,多烯类药物因为口服和肌肉注射吸收不良,且不稳定,所以并没有内服,就进一步减少了其副作用的危害。在用药中要注意的是,酮康唑与两性霉素B有相互干扰作用,所以酮康唑与两性霉素不能混用。

第三类:丙烯胺类抗真菌药。这类药的特点与第一类咪唑类有点相似,也是同样是作用于真菌的酶类,只是这类药作用的酶类是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使角鲨烯积聚,麦角甾醇的合成受阻,从而抑制或是杀灭真菌细胞。

丙胺烯类抗真菌药与多烯类药物的特点也存在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体内吸收不好,当药物进入体内,通过肠胃吸收和肝脏代谢后,进入血液的药物浓度会大幅降低,所以首过消除作用很明显,更适合于外用。当在皮肤上外用时,其外用的效果优于酮康唑和两性霉素,如果用了达克宁等物效果不明显时,可以把这类药作为复发时的首选用药,比如现在我们在人药上常用的特比萘芬。

第四类:嘧啶类药物。如5氟胞嘧啶,就是作用于真菌细胞核的药物。当药物进入真菌细胞内,在胞嘧啶脱氨酶作用下转化为氟尿嘧啶,由于氟尿嘧啶取代正常代谢产物尿嘧啶,所以真菌的蛋白合成受到了干扰,从而达到了抑菌或是杀菌的作用。

5氟胞嘧啶毒性低,且口服吸收良好,药物在体内血浆蛋白结合率很低,在体内不被分解代谢,主要通过肾脏清除。

如口服用药后,5氟胞嘧啶在24小时内,有90%的药以原形式从尿中排出。不利的一面是,5氟胞嘧啶的抗菌普很窄,而且易产生耐药性。在使用过程中为了避免耐药性,前期都会加量使用,或与有协同作用的两性霉素B、或是酮康唑合并使用。

第五类: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药物。众所周知,真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葡聚糖、几丁质和甘露聚糖蛋白复合物组成,而哺乳动物没有细胞壁,所以只要药物针对真菌细胞壁上的这些成分发生作用,那这些药物就可以选择性的作用于真菌,对寄主就没危害。
针对真菌的细胞壁开发的药物有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如卡泊芬净,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如多氧霉素、尼可霉素;以及作用于甘露聚糖和甘露聚糖蛋白复合物,如普那米星、卡泊芬净。
 
最后还有抑制真菌有丝分裂的灰黄霉素,其作用原理是与微管蛋白结合而发生作用,口服吸收好,吸收后可分布机体各部位。拌药时加入植物油,如菜油(有的地方也叫清油),可减少药物损失,增加药物吸收率。
对于全身性真菌疾病,在吃料的情况下,内服灰黄霉素可有效助于治疗真菌性疾病。现有情况下,通过多年的养殖一线实践,我筛选出了一些在真菌上确实有一定效果的药物,如硫谜沙星、水杨酸、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碘、甲醛、戊二醛等。

三、烂鳃没有进行内服治疗

这段时间好多地方的水温在20多摄氏度,当水温从高温回落到30摄氏度以内,除了病毒性疾病存在着一个疾病的高发期,其实细菌性疾病照样存在着高发期。

以柱状黄杆菌为例,在叉尾鮰、草鱼、鲫鱼等鱼种上,柱状黄杆菌是引发细菌性烂鳃的因素中,一个常见的细菌。据湖北水科所陈夏等2017年在草鱼上做的关于柱状黄杆菌感染试验,从30摄氏度这个水温段,往下走到25摄氏度死亡率是最高的,当水温降到15摄氏度时,死亡率仅5%;当水温超过35摄氏度时,鱼的死亡率也在下降。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这个结论与现实生产中,是非常吻合的。到了九月,在白露阶段,好多地方都有一个死鱼发病的高期,一方面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在此之前的雨水多,会给池塘带来不少外源性病菌;同时水温逐渐降至适合柱状黄杆菌繁殖的最佳水温,致病性和毒性增强。考虑感染到发病,到死亡,有一个时间过程,所以在9月,当水温维持在20多摄氏度时,就出现了一波疾病高发期。

在生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柱状黄杆菌引起的疾病。柱状黄杆菌在养殖水中存在,鱼的体表和鳃上经常都可以分离到,但平时不一定致病,一方面和鱼的体质相关,另一方面更多的与水体中这个细菌的数量与致病性相关。当细菌浓度高,水温在20-30摄氏度这个范围内,毒力最强,此时也就最易感染发病

对于已经发病,由于细菌引起的烂鳃,已经在鳃部定植,细菌经过鳃丝的血小管,要么在不断的往血液中释放毒素,引起败血;要么在血液内繁殖,引起菌血;要么在通过血管传播到鱼体内器官与组织,在其定植,发生组织溃烂,引起脓血。

每年越冬后,草鱼往往从内部出现组织溃烂,就属于这种情况。只要细菌进入血液,不让抗菌药进入血液,只是一味的外用消杀,显然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的感觉,这是有部分养殖户在治疗细菌性烂鳃上效果不好,犯的最大的误区。

四、 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后,忽视免疫机能的增强 

养殖水体中,细菌的种类与数量都是非常多的。我们通过试验发现,随便取一池塘水,进行十次以上蒸馏水稀释,然后在平板上接种细菌,平板上仍能生长出无数细菌,可见养殖水体中数菌的数量是非常多的。

数量多,多到什么程度,大家可能没有多少明确的概念。说一个我们身边的案例吧,就以我们人为例,空气中的细菌数量是远低于养殖水体的,但从人医的角度,现在从口腔到肛门,可以进行接种培养的细菌就上百种之多,况且预测这还仅仅是其总细菌数量的十分之一。那相较于生活在水体中的鱼而言,那其体内的细菌数量与种类,估计只会更多。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如此多的细菌,有的是致病菌,有的是条件致病菌,有的是有益菌,有的可能亦敌亦友,比如人体内的大肠杆菌,当细菌数量太多时,就有可能引起肠炎,由于大肠杆菌的繁殖需要铁离子,所以人体可以通过铁离子去控制大肠杆菌。

除了细菌与寄主,细菌间相互也存着共生、互生、竞争、猎杀关系。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细菌为鱼类消化食物提供帮助,为鱼类提供能量,正是缘于这种鱼体微生物组的作用,提高了鱼的生存优势。所以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把水体里的细菌、鱼体内的细菌杀死那么简单,而且就目前我们的能力,也不可能把养殖水体及鱼体的细菌杀得一干二净。

正确的认识,应该是所有的消毒剂与抗菌药,只是在调整鱼体内细菌的结构构成,是这种菌多一点,还是另一种菌多一点;或是人为的让某一种菌多一点,通过它去抑制其他致病的细菌。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如鱼体内有枯草芽孢杆菌,那环境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就很难在鱼体内定植,自然就很难产生危害。

这样一看,当致病菌引发疾病,通过内服抗菌与外用消毒药,致病菌被杀到一定程度,要做的下一步工作其实就是培养有益菌,增强鱼体免疫力。今年的5月,我曾去给同一水库做了三次药敏试验,第一次,做了之后,把敏感药用下去,有效,鱼的死亡数量大幅减少,可就是不能断根,当养殖户连续用药一周后,再用药时,死鱼数量出现反复。第二次再做,竟然没在肾脏接种到细菌。再过几天,又去做第三次,这次得到的敏感药与上就不一样了。

当这次把敏感药用下去后,死鱼数量终于控制下来了,同时我想到了一点,那就是通过长期的用抗菌药,鱼体的细菌可能出现了交替,或是其体内细菌大部分已经被杀死,但症状仍然存在。所以此时如果继续再内服,其实意义已不大,这个时候,关键不是要去再杀死细菌,而应改为增强机体免疫力,所以后面我把鱼康保与鱼康免疫多糖用上,结果验证了我的判断,事实证明了这个方法有效。如果放在今天来看,我还会加上鱼康肠,这样效果还会更好,通过加快修复肠道黏膜,缩短治疗疗程。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要让鱼健康,不是让鱼生活在没有细菌的环境里,而是让鱼生活在有各种细菌的环境里,它还能保持健康!

五、代谢性疾病却未能调节代谢   

对于鱼类的肝胆病这个概念,其实只是在鱼上才有,在人与畜禽上,都是肝病就是肝病,胆病就是胆病,代谢是代谢类疾病,炎症是炎症类疾病,区分得很清楚。也许是对于鱼病的研究相对落后,所以才有了肝胆病这说法。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就现在来说,许多人都是通过肝脏的颜色来判断是否发生肝胆病,而这一概念在很多年前,苏州大学老一辈水产专家就提出肝无定色的认识,肝脏中血液的多少影响了肝脏颜色的改变,而鱼体内的血液多少与肝病联系不大,更多的是与细菌性败血、病毒性出血、机械性外伤关系更为紧密,所以通过颜色来判断肝病,确实有些牵强。

前面我们已经分享了细菌、真菌引起的疾病,如肝脏有炎症,鱼类的肝脏会超出正常比例大小,出现肿胀,或是在腹腔内出现弥漫性肝炎,附着在肠系膜上。

当取出这样的肝脏,放置于容器中静置十来分钟,就可以发现有液体渗出。这就是由炎症引起的肝炎,如果要确诊,可以通过肝组织切片,就会发现肝细胞比正常肝细胞要大,而且切面会出现隆起,细胞内结构模糊,细胞边沿外翻,胞浆内出现大量的微细颗粒。

肝脏肿大,大家很好判断,但肝出现代谢性障碍,就容易被养殖户所忽视,如肝脏萎缩。如发现肝脏的边沿锐薄,质地变硬,那就会伴随着肝脏体积的变小,重量减轻,切片时就发现肝细胞体积缩小,胞浆致密,胞核浓缩,染色时颜色较深,输助检查时肠壁变薄,肠道萎缩,即可以确诊有代谢障碍性疾病。

再如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草鱼体色发黑,鳞片松动,容易脱鳞,而且鱼还赖运输,并伴有吃食量下降,饵料系数增大,生长放缓等现象。

当对肝脏进行切片,可以发现肝细胞中出现大量的空泡,胞核被油脂挤压到一角,出现油脂化病变。这种现象其实也是代谢障碍引起,鱼体摄入了过量的脂肪,需要大量的胆汁去乳化脂肪,促进代谢,如果长期超负荷的分泌胆汁,最终鱼就容易发生脂肪肝。

对于已经发生代谢性障碍疾病的鱼,此时用药时,首先想到的不是用抗生素去消炎,而应是补充鱼康保、维生素促进代谢,然后才考虑针对症状用上其他药。但是,实际用药中,很多人却没有这样去做,一上来就是抗生素,因为鱼的肝脏出现障碍,由于缺乏了肝脏的代谢,其实药效的利用率是很差的,这也是用药中许多人容易发生的误区。

以上就是我们在一线实践中总结的五大误区,分享给大家。

头条号
水产热点号
介绍
推荐头条